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距離
  從走出國門的高鐵核心技術,到國際首個YBCO高溫超導雙面帶材;從直刺蒼穹的“殲十”,到叩問深海的“蛟龍”;從多個問鼎全球排行榜的APP Store應用軟件,到第一個以藥品形式進入歐盟中藥品種的成都新藥創新……
  這些響噹噹的科研成果,出自我們這座城市——成都。
  推進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成都需要打造自己的“硅谷”,更需要無障礙的產學研對接機制,需要促進產學研親密合作的強力“黏合劑”。當然,科研成果轉化率低是很多地方面臨的難題。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較低,也是我市不可迴避的一個現實。50餘所在蓉高校、各類科研機構逾700家、30餘位兩院院士、逾百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30餘萬專業技術人才……這是成都科技創新資源的“家底”。在產業升級和城市發展的新形勢下,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成都如何讓一項項技術專利,不再陷入“養在深閨無人知”?如何讓本地的科研成果避免“牆里開花牆外香”的尷尬?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道路到底有多遠?
  今日起,本報將推出系列報道《院校實驗間 成都轉化線》,通過對產學研成果轉化成功樣本的觀察,透視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如何破解“最後一公里”的制約;通過與科研院所、在蓉高校、市場企業以及政府機關相關負責人的對話,找尋阻礙產學研成果有效轉化的現實壁壘,以及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和產業化速度的解決之道。敬請關註。
  本報記者 李影
  創新成都科技名片
  全球最大的
  功率半導體學術研究團隊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於2006年7月經科技部批准建設,2008年10月通過科技部驗收並正式開放運行,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雷清泉院士,實驗室主任為李言榮院士,陳星弼院士為實驗室學術帶頭人。
  電子科技大學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學術研究團隊。位於學校的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除了分別擁有一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外,還擁有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等。近五年,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7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462件。2012年在科技部組織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類實驗室。
  產學研成都數覽
  ——2012年,地奧心血康膠囊成為首個歐盟境外獲得批准的植物藥藥品,這一成果被我國中醫葯界和科技界稱為“零的突破”。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走出來的項目,已成為成都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成功範例。
  ——2013年,成都中醫葯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的科研團隊,成功創製出了全球首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藥新藥,這項來自成都高校團隊的項目,摘得2013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唯一特等獎。
  ——2013年,素有“空中管家”之稱的川大智勝掌門人游志勝摘得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從四川大學高校牆內走出來的產學研科技企業,已成為國內空管領域的行業龍頭企業,並已成功上市。
  院校實驗間
  兩個不同片段
  都與一個實驗室關聯
  成都以西,百餘公里之外的江油,礦井工陳宏腰間掛著一個新裝備——便攜式紅外瓦斯監測報警儀,對他而言,這個可以自動“嗅”到瓦斯的智能感應預警裝置,是他井下作業的“護身符”。
  在川大華西醫院,拿著800多元劃價單的市民陳華秋,正在排隊準備接受核磁共振檢查,而這項動輒數百上千元的檢查開銷,可能在數年之後,降低到百十元。
  兩個不同的片段,場景、領域均不相同,但有一個元素,卻讓不同的人與物,發生著某種聯繫。無論是陳宏腰間的便攜式瓦斯報警儀,還是陳華秋有望迎來的核磁共振價格之變,都與來自成都的一個“國字號”重點實驗室關聯著——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攻堅高溫超導雙面帶材 核磁共振開銷有望大幅降低
  近期,在國內超導體研究領域,來自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明,引發了業界不小震動——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主持的雙面高溫超導帶材研發,實現了高溫超導雙面帶材研製。這種帶材在合金基帶的兩面同時製備緩衝層和超導層薄膜,“如果把電流比喻為車輛,那雙面高溫超導帶材就是把‘單車道’改為了高速‘雙車道’,超導輸電的電流更大,損耗更低。”
  在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記者見到尚處於產業化研究前段的高溫超導雙面帶材,一條厚度僅0.1毫米的金屬長條,看似平凡無奇,卻有著有別於常規線纜的“真功夫”。
  “YBCO高溫超導雙面帶材”在蓉研製成功,填補了國際同領域開發的空白,帶材電流承載能力實現了重要突破。“若將這項技術應用到醫療磁體領域,不僅能使核磁共振的成像效果更清晰,同時,由於技術的突破,還能大幅度縮減成像成本。”目前,醫用核磁共振主要採用低溫超導技術,若採用高溫超導帶材運行,製冷成本是液氦的十分之一不到,按此測算,採用高溫超導雙面帶材技術的核磁共振設備,其應用成本將大幅降低。
  案例透析
  “YBCO高溫超導雙面帶材”是高溫超導技術領域一個非常前沿的研究,而這支由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不僅在技術研發的領域走得很前沿,其研發領域也能從“小處著手”,站在產業化的角度,將好的技術應用到看似“大材小用”的民生領域,從而推動實驗室成果向生產線邁進。
  這項來自實驗室的技術,距離產業化還有多遠?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陶伯萬教授向記者透露,眼下,實驗室成果要實現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如何提高穩定性並降低生產成本,讓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力,這也是關鍵要素, “畢竟,常規線纜十多元一米,超導雙面帶材若每米上百元的價格,市場是不會接受的。”
  “成都造”自動“嗅”判瓦斯濃度礦井安全進入“移動時代”
  昨日,在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套形如手機終端的紅色裝置,正在進行系統優化測試,這套以高性能熱釋電薄膜為核心製備的“高科技”,便是便攜式紅外甲烷監測報警儀,而其熱釋電薄膜技術一舉摘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便攜式紅外瓦斯監測報警儀的‘嗅覺’很靈敏,它的靈敏,正是來自熱釋電薄膜對煤礦瓦斯濃度的精確識別。”一直參與此項目研發的課題組成員羅文博副教授告訴記者,以往的檢測報警,僅能在特定放置了監測設施的區域實現監測,而此項技術的突破,就在於通過核心傳感器和材料的創新研製,讓礦井下作業進入“移動時代”。
  技術研發歷時八年,眼下,川煤集團和電子科技大學共同出資組建了高新技術企業“川煤科技”,落址新都,定向於礦用安全儀器、儀錶、裝備的研發、生產和技術服務,而正式投入批量生產的便攜式紅外瓦斯監測報警儀,則填補了我國在煤礦紅外系列產品應用中核心元件依靠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空白。
  去年底,首批“成都造”紅外瓦斯監測報警儀已實現2000台小規模生產。預計到2015年,這項填補國內同領域空白的自有知識產權產品,在產值上將實現量級跨越,形成年產3萬套、年產值逾億元的創新產品能力。
  案例透析
  這項來自成都實驗室的熱釋電紅外氣體傳感器及應用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跳級,其過程中回應了產學研路徑中必須直面的兩個問題,“市場在哪裡?”“如何產業化?”
  來自國家實驗室的創新技術,“束之高閣”的比比皆是,如何破局?用羅文博副教授的話來說,就是要讓這些前沿技術接上市場的“地氣”。實驗室無法走完生產線的路,最終需要與市場現實訴求接軌,才能走出高校的圍牆,完成它的“二次創新”。正如一個“國字號”實驗室的“高大上”成果,同樣可以通過它在應用領域的再創新,讓技術重新煥發生命力,不僅實現了成果產業化,同時也能助推民生各領域的提速。
  成都轉化線
  五年不斷“試錯”
  “院士項目”走向生產線
  與尚處於實驗室試驗階段的YBCO高溫超導雙面帶材,或是處於技術再升級的便攜式紅外瓦斯監測報警儀還有不同,在電子科技大學的校門之外,一項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弼牽頭的“新一代智能功率集成電路芯片”項目,已從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牆”之內,完全走向高校之外的轉化線,在成都實現成功量產。
  去年底,經過上百項指標的逐一檢測,OLIPer22A通過驗證,全面獲得成功。這款新一代智能功率集成電路芯片的問世,讓成都星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體成員大為振奮。這意味著他們5年來不斷“試錯”的成果終於獲得了業界的認可,同時也意味著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又一項目轉化成功。據悉,該芯片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弼及其團隊的專利技術基礎上自主研發,並享有自主知識產權。
  走“正向”的路關鍵掌握核心工藝
  中國是全球功率半導體最大的市場,國內市場需求占據全球50%的份額。“但是功率半導體中的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大都依賴進口。”成都星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甯小霖說,“國內做集成電路研發的公司大部分都使用通用型工藝平臺進行芯片開發,所以設計出的芯片往往重覆性比較高。”他介紹,“國內IC設計公司約有1000家是模擬集成電路開發的,做功率半導體的大概有300家,而擁有自主核心工藝平臺的公司則寥寥可數,所以研發的芯片在創新性和可持續衍生性方面受到限制。”
  選擇“正向”的研發路線意味著更多的困難需要跨越。甯小霖解釋說,這是因為整個功率半導體產業鏈的核心就是最頂端的自主工藝平臺,“我們用了5年的時間完成這項工作。”陳星弼院士及其團隊主攻工藝平臺的研發,創新性的工藝平臺決定了創新型芯片的出現,“就像修建摩天大樓,工藝平臺就代表了原材料的特性,用什麼樣的磚,用什麼樣的鋼材。有好的原材料提供給建築師,才有可能搭建優質的摩天大樓。”
  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技術較為領先價格更有優勢
  在不斷“試錯”“調整”中,去年年底,作為星芯微電第一款基於陳星弼院士自主創新技術所研發的OLIPer22A終於驗證通過,這意味著產品的功能、性能、可靠性達到要求,“就像一輛車子,能不能開每觳豢歟磕芸嗑茫俊閉飧鑫侍庖丫業醬鳶浮2饈允荼礱鰨庀羆際跬耆狹斯ひ禱謀曜肌�
  與國際半導體公司同類產品相比,OLIPer22A內置MOSFET導通電阻更小,意味著在整機效率將更大。“打個比方,一個家庭,購買了150度電,原本只能享受100度電,其中,50度電被損耗掉。但是用了該芯片後,損耗會得以減少,實際用電量就可以達到130度。”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該芯片不僅在技術上較為領先,價格更有優勢。
  目前,該產品已經在小批量生產。“第一款產品主要用於小家電方面,下半年,將進入大批量生產填充國內的需求,同時將會與國內知名大品牌合作。”甯小霖介紹,“我們第一階段的任務就是要替代國外的產品,2015年將會根據市場應用的需求推出自主定義規格的芯片,同時推出更為高能效的應用方案。”
  對話
  技術與市場的“99米”距離
  採訪中,成都星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甯小霖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陳星弼院士創造了一個點,假定從這個點走到市場的距離是100米,那麼從實驗室出來,我們還要繼續走99米。”“並不是說前面的1米很短,而是說從實驗室到市場還有更遠的路要走。”他說,“院士的研究成果實現了學術上的從無到有,同時,產品上的從無到有,到產品被社會和市場驗證,提供給社會造福人類,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這個過程更需要團隊的堅持和耐心。”
  因為工作原因,甯小霖對沿海地區的產業鏈比較瞭解。他認為,論科研能力和創新氛圍,成都都不輸於沿海城市。但是目前在成都,要想打通產業鏈上中下游及與市場貫通,本土公司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本報記者 繆琴 華露艷 攝影 馬丁  (原標題:“國字號”實驗室走出民生“小產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p15dpcpu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